泾川风纪颂清廉之【廉史今读】第10期《管仲:“不报私恩”的启示》

来源:泾县纪委   时间:2021-03-08    点击量:2219 次  


廉史今读,我们追踪先贤们的思想轨迹,深深地为他们肩担道义、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清廉若水源远流长,让我们静心聆听“廉”音,扬清风正气,谱清廉新篇。

今天由泾县昌桥乡纪委

章舒

和大家分享泾川风纪颂清廉之

【廉史今读】第10期

《管仲:“不报私恩”的启示》

诵读者:章舒(昌桥乡纪委)

“不报私恩”的启示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春秋时期,管仲因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被齐桓公派人用囚车从鲁国押往齐国。时值盛夏,在烈日的炙烤下,走到一个叫绮乌的地方,管仲感到饥渴难耐,便向当地守卫人员讨点水和食物。那个守卫对管仲非常尊敬,亲自提着美酒佳肴,跪着送到管仲面前。

管仲吃饭时,那人偷偷对管仲说:“假如齐国国君不杀你,反而重用你,你将来用什么报答我呢?”管仲说:“我如果幸而不死还被齐王重用,我将拔擢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但也要提防那些向我献媚想捞取私利的人。别的我还有什么来报答你呢?”守卫碰了个钉子,悻悻地走开了。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贤相”,孔子曾赞颂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从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就可以看出,管仲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身为囚徒、生死未卜,却仍保持高度的做人原则,不为人情所左右,实在令人钦佩。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人情”的对立面是“公道”。俗谚云:“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依了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这就告诫人们,某些领导干部如果太看重“私情”,在对待一些人和事的处理上,就难免要失去“公道”,难免要步入歧途。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者如前些年被曝光的拉帮结派腐败案件,肇因就是少数党员干部组织意识淡漠,整天琢磨着拉关系、找门路,分析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拉山头、搞帮派,把组织抛在一边,搞错了感恩对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感恩是美德,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公恩、私情不可混为一谈。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永远铭记,自己的一切都来自党和人民,要“报恩”的对象首先是党和人民,而不是某些个人。如果忘记了这些而妄谈“报恩”,就是搞错了对象,其结果定是贻祸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