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风纪颂清廉之【廉史今读】第1期 | 《扎紧自家篱笆的刘统勋》

来源:泾县纪委   时间:2020-11-06    点击量:4879 次  


廉史今读,我们追踪先贤们的思想轨迹,深深地为他们肩担道义、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清廉若水源远流长,让我们静心聆听“廉”音,扬清风正气,谱清廉新篇。

今天由泾县经济开发区纪检监察工委

徐丹

和大家分享泾川风纪颂清廉之

【廉史今读】第1期

《扎紧自家篱笆的刘统勋》

诵读者:徐丹(县经济开发区纪检监察工委)

扎紧自家篱笆的刘统勋

刘统勋(1700年2月—1773年12月),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清朝大臣、政治家。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他的长子就是十分著名的宰相刘墉。

清朝大臣刘统勋自幼饱读诗书,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贪腐成风的清朝官场可谓独树一帜。清代官场有一首词《一剪梅》,号称官场入门教材,该词共四阙,开头就是“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意思是要想官运好,必须精通钻营之术,要经常打探朝廷和官场的消息,外官还要经常给京官送炭敬之类的贿赂。“炭敬”是贿赂的雅称,字面意思是孝敬冬天的烤火钱,此词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当时官场的潜规则。可是,这个金科玉律的钻营术到了刘统勋这里却不灵验了。

刘统勋向来做事光明正大,坦坦荡荡,公事在朝堂,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不存在以权谋私和“穿小鞋”的现象。有私事也没关系,但必须是堂堂正正地大白天到府上,有什么说什么。但凡在夜间鬼鬼祟祟来叫门的,他知道其有不可告人之事,因此一概拒而不见。曾经有个靠金钱开路的官员在夜深人静之时,带着厚礼到刘统勋家叩门,刘统勋给他吃了闭门羹。第二天堂上议事时,刘统勋当着众人面问此人道:“三更半夜去叩他人之门,这不是正人君子的做派。你有什么事情,就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我刘统勋有什么毛病,你说出来也无妨,正可以让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人满脸通红,什么也没说低着头就溜了出去。从此,再也没人敢自讨没趣了。

刘统勋经常外出办公,每次出行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两个仆人,这样目标小,不引人关注。他到了各地衙门的旅馆后,首先安排仆人住在后边儿的房间,他住在前边儿。吃完饭,他就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间,专心致志地处理公务,需要人的时候,即刻让仆人传唤;需要尽快办理的公事,随时传令当地衙门办理,这期间绝不与任何无关人员相见,无论谁想打通关节,都无法办到。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死在上朝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于是下诏赠他太傅头衔,赐谥号“文正”。

刘统勋的持正守廉令人敬佩。从古至今,为官者心中都要有一道篱笆墙,倘若自家的篱笆扎得不紧,任凭别人钻来钻去,自己的防线必然形同虚设。只有持正守廉才能一身正气,才能堵住别人钻营渗透的一切漏洞,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不敢打自己的歪主意。

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拒腐防变,不仅需要法纪的约束,更需要我们在内心筑起一道思想堤坝。要坚定理想信念,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这样才能在面临各种诱惑时,守住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