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泾县纪委 时间:2023-06-05 点击量:11079 次
朱东辉
泾县史上名人众多,在明朝众多官员中,有一人不能不提,他叫徐旭,原籍安丰乡丰东都(相当于现在黄村)人,后迁入南容高坦。徐旭出仕后,南容人为了感念徐旭为官做人,将他曾住过的村子,改名“旭官人”村。史书记载,徐旭和他的儿子徐冠均为官清廉、治学严谨且政绩卓著,广受百姓拥戴。因此说,徐旭、徐冠父子,为明朝泾县众多官宦名人之翘楚之一二。我们不能忘记为泾县历史文化与名声远播做出贡献的先辈们。
徐旭
其实,后人一直没有忘记徐旭及他的儿子徐冠。清嘉庆《泾县志》将徐旭列入卷十九(上)“人物·懿行”,对其为人为政为官,以及学识进行充分肯定;对其子徐冠亦褒奖有加。徐冠秉承父亲为官之道,受到朝廷赞颂,被列入嘉庆志卷十七“人物·宦业”。所以说,徐氏父子为官清正,从政敬业深受后人敬重。
《泾县志》(1996版)对徐氏也有专门记载:徐旭,字启东,号朴轩。本县南容高坦人,明朝天顺六年(1462)举人,任隆庆州学正,内艰归。复补德州学正,迁钱塘训导,为人耿介,不徇私情,新至以法为师表。居儒官二十年,对诸士讲论不息,为文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从游者甚众。出仕前曾在本县蓝山授徒,名宦董纲、董杰均出其门下。子徐冠,字士元,号竹冈,弘治五年(1492)举人。历任清丰教谕、浮梁训导、庆隆州学正、都昌知县、监察御史、山东吉安知府、广东副使等职。在山东任内上疏请减易州夫役、革内臣冗员,治绩卓著。
徐旭是一位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名士学者。徐旭学识渊博,授业精进,所授学子多有功名。学生们以老师为荣,入仕后均被后人称道。比较著名的有名宦董纲、名臣董杰两兄弟。董纲系明成化七年(1471)举人,次年中进士,其弟董杰则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二十三年(1487)进士。董纲被清嘉庆《泾县志》“宦业”所介绍,其弟董杰则入该志“名臣”卷。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徐旭作为董氏兄弟的恩师,科场却没有进一步上升而是止于举人,其子徐冠亦为举人入仕。父子二人虽以举人入仕且能政绩卓著,非常不易。研究古代科举史的都知道,举人只是入进士前的一种资格,科考能不能进一步为进士,还是个大问题。说白了,举人实为等待官员推举之人,举人就是入了官,官阶一般也很低,能给你个八品、九品就相当不错了。而徐旭及子徐冠能从较低官位做起,且步步上升,不仅说明了他们的政治志向与抱负,更说明没有很强的治理能力,在封建朝代要想进一步上升也非常困难。事实上,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与他们父子道德修养与治学严谨是密不可分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徐旭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他的道德影响与人格魅力,是徐氏一门立身处世的根本。
有个在泾县流传几百年的故事,很有说服力。那是徐旭出仕前,或者说他中举前在蓝山耸壁寺边的玩易书屋教书时的传说。
蓝山古刹周边的玩易书屋由附近田中都(现云岭镇中村境内)董九秀(字至善,性孝友,轻财重义,列入清嘉庆《泾县志》卷十九(上)“人物·懿行”。)出资筹建,办学颇有影响很有规模。四邻八乡纷纷将家中豪气少年送来求学,因为书院中请来了知识与智慧并举、治学严谨、声名远扬的经师徐旭执教。
徐旭在玩易书屋到底教了多久,教了多少学生,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但有一期学生却是最棒的。据民间传说,那一期他收了六名弟子:其中包括同为进士的董纲、董杰兄弟,另外相传弟子中,还有肖彦、徐榜等。其实这完全是误传,因为肖彦、徐榜等入进士已是崇祯十六年比徐旭晚了一百多年。肖彦,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徐榜,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这些只能说明,徐旭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将史上名人传为他的学生来说事,也是老百姓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徐旭的肯定。
关于徐旭父子为官为政做人在民间早有佳话。
比如村民们将徐旭在南容住过的村,改名“旭官人”村,就是对徐旭的纪念。“官人”是泾县西乡人对著名男性的一种尊称。
徐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不辜负乡党厚望,徐旭将广博学识悉心传授于学子,并以自己规范的举止影响学生。学生董刚考上进士后曾任云南佥事,且有居官清廉与果敢的声誉,他还工于辞章及书法,并著书《敬庵集》等。其弟董杰,官至江西巡抚,因不屈服朱宸豪谋反叛乱被鸩毒而死,彰显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忠贞之志,由此彪炳史册。
徐旭还是一位见义勇为的志士。史书记载,明天顺六年(1462)徐旭中举后,赴京会试,恰巧正在大考时南边宫殿突然起火殃及考场,那些举子们在滚滚浓烟中自顾四散逃命。而徐旭则临危不惧,这时,突然发现与他一起考试的一位患病考生,因火灾而惊吓得直哆嗦,两腿打抖寸步难移。刹那间,徐旭不顾自身安危,背起这位素不相识的考生吃力地翻过墙头逃至安全地带。徐旭的英勇果敢,一时在京师传为美谈,人们对徐旭见义勇为之举无不表示由衷的敬佩。
徐旭更是一位刚正清廉的学官。他虽然学位不高,但因治理能力突出,受到朝廷重用。他以举人之身先后出任隆庆州学正、德州学正和钱塘训导,历官二十余年,每到一处,均有清誉。有一年徐旭奉命赴河南典乡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阅卷官员。当时某府有位官员,据说权势很大,想为他应试的儿子打点打点,目的就是作弊。为了达到行贿目的,这位官人,暗中派人四处探查,终于得知徐旭所乘坐之舟船。于是派心腹家臣在船上向徐旭重金行贿,要求徐旭评卷时为他主人之公子网开一面。作为父亲为儿子说情,徐旭可以理解,但是要他为其子作弊,徐旭心中却是深恶痛绝。开始徐旭不好当面破人颜面,所以婉言谢绝。可是来人却一再纠缠不休。再后来此人将话进一步挑明:“徐大人,这是我家老爷的一片心意,我们选在船上向您送礼,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并无他人知晓,也不会玷污大人清名,您如果还坚持不收,这样做,不仅太不给我家老爷面子,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
徐旭对不好好学习的学子本来就没有好感,他是个凭真本事说话办事的人。他想,要是天下都靠非正常渠道上位,那么,对天下那些苦读寒窗的学子而言又是多么的不公?
面对眼前这位不明白他苦心的无赖之徒,他实在是忍无可忍,天下居然还有这样不顾廉耻的人,明明给他颜面了,他却得寸进尺。徐旭内心十分愤怒,他想起前朝汉代杨震的拒贿名言,便厉声斥责道:“君不畏国法,独不畏天地神鬼乎?读书无以报国,复敢尔耶!”他的意思是说,你的老爷不敬畏国法敢于私下叫人作弊,但是你就不怕鬼神也知道?也不怕遭老天爷谴责吗?
他拒绝了此人,并没有停止对这种作弊的痛恨。到达河南后,立即将此事向监考官揭发。监考官很快找到了那名考生并剔除考生的考试资格。徐旭为严肃学风公正考试,断然拒贿,在河南引起强烈反响,各地苦读寒窗的学子们闻讯无不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徐旭的刚正不阿。
清廉正直的徐旭还是一位教子有德、教育有方的父亲,无论是在书院,还是在学宦任上,从来不放松对儿子徐冠的培育。
徐冠于明弘治五年中举后,所到之处,均有良好治绩。他在山东任内,得知易州夫役负担沉重,遂上疏请减,并据理力争。他敢于清除憋端,不怕得罪上司,并果敢革除一批派到地方的官员。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对于限制皇家敛财,削弱贪婪势力,为维护国家财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减轻了老百姓负担。这些充分表现出他为官品格和勇气。
他深受父亲影响,在朝不靠关系、后台,凭着自己的实力奋发进取,从一个八品小官一路晋升为四品要员,这在封建朝代也是很少见的,这与父亲徐旭的德行操守和善于教导密不可分。
徐旭去世后,宁国府和泾县均将他列为乡贤入祠,受后人永久祭祀。
··链接··
清嘉庆《泾县志》记载徐氏父子
【徐旭】宇启东,号朴轩,丰东都人。父富,以信行孝友著于乡。旭登天顺壬午举人,会试值南宫灾,同号有羸疾者,负之逾垣出。除隆庆州学正。丁内艰,复补德州左迁钱塘训导,所至以德率人。尝聘典河南试,舟次有受托代为输款者,旭从容拒之,其人不知止,旭厉声曰:“君不畏国法,独不畏天地鬼神乎?读书无以报国,复敢尔耶!“即白监临,出其人,时论快之,撤棘称得人。乡同年,为侍御密启其所欲言,正色却焉。处儒官廿年,每与诸士讲论不息。为文必根理道,从游者甚众。以疾卒于官。以子冠赠监察御史。
《嘉靖志》《江南通志》
【徐冠】字士元,号竹冈。弘治壬子举人,除清丰教谕,改浮梁训导,升庆隆州学正。同王文成分校山东甲子乡试,又典试陕西、江西,得人称盛。升都昌知县,调余干以从征姚源寇功,擢监察御史。清军山东,尝疏宽易州夫役,革内臣冗员,赈荒有声。巡按贵州,风裁严峻。历吉安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所至有声绩。引老家居,筑室承流山下,吟咏自娱。赏识罗文恭洪先于弱冠,人尤贤之。
《嘉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