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泾县纪委 时间:2023-06-30 点击量:16167 次
李紫翔(1902—1979),原名延瑞,曾化名董志诚,泾县南容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宣城首位共产党员。学生时,受进步思想影响,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上海党组织遭受重大破坏后,与党失去联系,从此,潜心于中国经济研究,1948年底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紫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国家,在“民革”的党务工作中屡屡作出贡献。
青春辉煌革命路
李紫翔聪明好学,7岁入私塾,在其伯祖父李敬廷谆谆执教下启蒙。1914年转入泾县南容新办小学,毕业后不久,父母先后去世。受族人资助,于1919年秋考入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全国各大中城市学生中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宣城四师也展开了驱赶反动校长张和声和军人校长杭克俨的“择师”运动,李紫翔和同学们积极投入了这场斗争。迫于压力,省教育厅当局不得不任命该校教员章伯钧为校长。章上任后,立即采取一些深得人心的措施,如特邀南京高师教师陶行知到校演讲,并聘请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来校任教,李紫翔受到他们进步思想的熏陶教育,斗争意识愈加坚定。1921年,他与同学吴化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副秘书长)等人因带头拒绝新上任的武举人来校任校长,被当局以“妨碍自由罪”判刑半年,关押在安庆第一模范监狱。在狱中,李紫翔阅读了《中国青年》《响导》,以及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进步书刊,初步接触了革命理论,为日后长期的、复杂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922年春,李紫翔获释后,即随吴化之去安源,后任教于江西安源路矿子弟学校校长。同年,经吴化之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又由路矿俱乐部教育室主任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宣城首位共产党员。次年,奉调中共安源地委开展组织工作。1925年秋,受组织派遣,随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李维汉赴北京向党中央请示工作,见到了总书记陈独秀。离开北京前夕获悉安源斗争形势恶化,军阀方本仁逮捕了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滞留期间,应团北方区委书记肖子璋的请求,李紫翔转赴天津任团天津地委书记并兼管唐山工作。是年底,李紫翔仍作为安源地区代表赴广州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下半年,李紫翔奉调北京主持社会主义青年团北方区组织工作,其间,先后去唐山、乐亭、保定、正定、邢台、大名等地视察,发展团的工作。同时,他发动并组织北京几十所大专院校教职员工,掀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反专制独裁斗争,呼应北伐、扩大革命影响。
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随即如法炮制,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仅在北京市区,即逮捕中共各级领导人和学生中的活动分子三四百人,并随即将李大钊等12人残酷绞杀,7月,李紫翔与北方区团委书记杨善南也同时被捕,监押于北京陆军监狱,不久被判8年重刑。
1929年春,经党组织全力营救出狱后,李紫翔被调往天津,担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1930年春,铁路总工会并入设在上海的全国总工会,李紫翔被调河北省委任秘书长。1931年初,王明继续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并派陈伯达等前往天津另立省委。同年4月,新省委机关遭敌特破坏,李紫翔、吴化之、夏静元等人被捕入天津警察厅,8月押送到北平行营军法处,囚禁于“军人反省院”。狱中,难友们出于对革命前途的关心,联系实际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部分人坚持认为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李紫翔和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为了据理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员,李紫翔下决心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希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启示。1932年10月,李紫翔等人在服刑一年半后,经保释出狱。由于其与王明的观点分歧并反对王明的专横作风,后被贬派去上海杨浦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做支部工作,其实仅作为联络员使用。1933年5月,中共上海组织遭受重大破坏,李紫翔从此与党失去联系。
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而斗争
1934年秋,李紫翔改名董志诚,经人介绍到位于泰山深处的冯玉祥将军寓所,为冯及其部属讲授帝国主义百年侵华史。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使冯将军从义愤填膺到热血沸腾,然而,令国人无限忧伤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正以咄咄逼人的骄横气势加紧掠夺华北及毗邻的热河、察哈尔等省区。1935年6月,《何梅协定》签字,日本更得寸进尺地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尽管全国主张抗日的舆论强烈,而蒋介石却举棋不定。急不可待的冯将军,虽然尚处于无权地位,却摩拳擦掌,时刻准备为国家民族效力。
国民党当局预期于1935年11月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鉴于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立场,冯玉祥将军对会议的过场和结果已不抱任何期望。李紫翔却竭力劝说将军亲赴南京,以便利用会议的讲坛宣传抗日,冯十分欣赏并采纳了这个主张,毅然赴京出席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其实,草拟这篇讲稿的正是李紫翔,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力促国民党当局在国难当头之际,动员民众,一致对外,坚决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企图。冯将军的报告受到与会有识之士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冯将军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并受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冯玉祥先后出任京沪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津浦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李紫翔均在其左右担任秘书。1938年至1939年,李紫翔接受冯的委派,先去河南原冯玉祥的老部下魏凤楼师长处,力图以其为后盾,发动广大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接着又赴桂林和重庆执行使命。
1942年春,经同乡吴半农介绍,李紫翔到国民党经济部统计处任职专员,后兼任第一科科长,主持工矿业统计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李辞去经济部职务,返回阔别20多年的故乡探亲。不久,再度返回重庆,受聘于重庆《商务日报》主笔,兼中国国民经济研究员,主编《西康经济资料》。以后又任重庆大学教授,兼任求精商学院政治经济学、商品学教授,后任该学院院长。同时继续发表文章,阐明中国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民族独立与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依靠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动内战。1947年6月,重庆学生举行“反内战、反饥饿、要和平、要温饱”示威游行。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逮捕进步师生和记者300余人。李紫翔一度也被捕入狱,使他深感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1948年,李紫翔得知《商务日报》社有敌特活动,不得已辞职去《国民公报》社任经济主笔。同年底,李紫翔经人介绍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初心不改夕阳红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李紫翔时任“民革”重庆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组织处处长。他重视整顿并力求纯洁“民革”组织,清除了许多企图混进该组织的国民党特务。在行政上,李紫翔担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委员会委员、财经研究室主任,计划局局长、西南劳动部副部长、重庆市人大代表等职。1954年,西南行政区撤销,李紫翔奉命调成都任“民革”四川省副主任兼秘书长,并当选为“民革”中央第二、三届中央委员,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水利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5月,李紫翔去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回川后,在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座谈会上,谈了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体会和感想,对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及省委统战部和“民革”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1958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除保留省政协常委和“民革”省委委员外,撤销了其他一切职务。其间,他仍潜心于研究经济问题。
1959年国庆10周年期间,李紫翔被第一批摘掉右派帽子,并被安排担任四川省志、工矿志编辑组组长。他表示:“一定要抓紧有生之年,把修志工作搞好。”于是,他夜以继日,收集了2000万余字的资料,他还想通过修志实践,证明其先进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观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李紫翔被打成“李井泉黑省委招降纳叛集团”的叛徒,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被迫停止了工作。
1975年起,李紫翔不幸身患冠心病,肺心病,支气管炎和腿部关节炎等疾病,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1976年初,他又不幸患上老年性白内障。但庆幸的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从此恢复了平静,此时李紫翔心情格外舒畅。因此,他即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天收听新闻广播,听子女读报,以此坚持学习时政。
以笔为枪铸精神
李紫翔长期潜心于中国经济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从北平“军人反省院”经保释出狱而被派往上海后,即致力于研究工作,按他自己的说法,一是为说服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上持不同意见的人员;二是到达上海后,人地生疏,经济拮据,希望借助稿费维持生活。于是,李紫翔在大量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文章阐述中国经济状况和问题,揭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他先后撰写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纺织、交通、贸易金融等行业的论文。分别发表在当时的《申报月刊》《新中华》等杂志上,其中《中国经济恐慌之观察》一文收录入章乃器主编的《中国经济恐慌与经济改造》一书。李紫翔所撰写的《中国基础工业之概况与前途》一文,从研究我国基本工业状况入手,论证了我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驳斥了托派关于“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的谬论。该文发表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上。
30年代中期,李紫翔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当选为理事,该会出版《中国农村》月刊,发表了一系列调研成果,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个重要学术团体。
1942年春起,李紫翔在国民党经济部统计处主持工矿业统计工作,其间主编有《中国后方工业经济》,著有《中国后方各省工业统计》一书。同时,编辑《四川经济》季刊9期,兼为《新局报》写经济社论,还撰写了工业经济论文数十篇。
李紫翔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拉西曼报告之农村部分的研讨》《“乡村建设”运动之评价》《我国煤铁工业概况》《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与千家驹合著)等。李紫翔生平事迹,录入《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一书。
1979年元月,四川省委给李紫翔落实政策,进行复查改正,恢复名誉和原工资级别。同年10月,又当选为“民革”第五届中央委员。10月29日,李紫翔因心脏病复发,经四川省人民医院多方抢救无效,不幸病逝,终年77岁。四川省省长张秀熟主持治丧工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全国政协、省政协、“民革”中央及中共中央统战部都送了花圈,骨灰先期安放于成都磨盘山公墓,1987年4月迁葬安徽省泾县南容故里。(彭君光)
红色印记
宣城首位共产党员李紫翔的人生事迹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和深刻的启示: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方,始终初心不忘,始终坚持一心向党,为国家民族做实经济研究,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韶华,其行可敬,其志可嘉!